中国生物产业寻求产研结合之道
更新时间:2016-03-15
我国生物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产业化差距则继续扩大。不过,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生物产业在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大约为5年左右,而产业化阶段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大约相差15~20年——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昌林研究组的调查结果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作为中国政府看好并重点部署的优先发展领域,生物技术当前的发展却受到重大制约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中国生物技术研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主要表现为:近年来,中国生物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如生物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体系初步形成,若干个品种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若干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等。
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些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能否迅速产业化?王昌林等人的研究则实实在在地给了世人一个清醒的认识。
据王昌林课题组对全国1182家生物企业的调查,生物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和企业所反映的最普遍的问题。从课题组所调查的地区看,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则更低。可以说,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科研体制的制约外,“工程化”环节薄弱也是原因之一,其形成产业链条的中游——“中试、放大、集成”等的瓶颈制约也很严重。
目前,一些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的产品都达到标准,但一旦进入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却很少成功。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成果仍不能满足生产和商品化的需要。而对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从而造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不够,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此外,缺乏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也是影响生物技术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之一。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公正的评估市场,企业与科研成果持有人因信息不对称而互不信任,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比如,有的企业认为与专家合作困难,专家有好成果不愿出让,想自己搞产业化,或成果报价太高;而科研成果持有人则认为,企业往往不守信,导致自己吃亏上当。
研究人员还发现,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也是中国生物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和重要制约因素。科研成果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程度的支持,而中国生物成果很难在不同阶段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在现行税收政策下,中国的生物企业不仅没有政策上的优惠,税赋反而高于传统产业。所有这些导致生物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需要延长至10年左右。
与之相反,作为一个受到鼓励的产业,发达国家对生物企业一般都会给予政策扶持,如加拿大魁北克省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制定了研究开发“零税收政策”;日本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公司向生物技术企业投资。
此外,现行管理体制造成有限资源被分散、分割,也已成为阻碍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原因。由于生物产业涵盖的领域较广,包括化学药、中医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及生物安全等,涉及的主管部门较多,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工商局等15个部门,形成多头管理的格局。这些部门相互之间缺乏高效协调和沟通,使得各部门只能从自己的管理职能出发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各部门因职能分割所制定的政策,平衡和统一协调的难度相当大,有时出现相互冲突、相互矛盾。这就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且使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被分散、分割,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5月中旬,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准备会。这次由若干部门领导、专家参加的准备会,讨论了领导小组职责、议事制度以及第一次会议议程,初步审议了《国家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纲要(2005~2020)》(讨论稿)、《生物安全法》(初稿)、《转基因植物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等。会议表明,国家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促进中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我国生物产业在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大约为5年左右,而产业化阶段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大约相差15~20年——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昌林研究组的调查结果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作为中国政府看好并重点部署的优先发展领域,生物技术当前的发展却受到重大制约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中国生物技术研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主要表现为:近年来,中国生物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如生物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体系初步形成,若干个品种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若干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等。
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些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能否迅速产业化?王昌林等人的研究则实实在在地给了世人一个清醒的认识。
据王昌林课题组对全国1182家生物企业的调查,生物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和企业所反映的最普遍的问题。从课题组所调查的地区看,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则更低。可以说,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科研体制的制约外,“工程化”环节薄弱也是原因之一,其形成产业链条的中游——“中试、放大、集成”等的瓶颈制约也很严重。
目前,一些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的产品都达到标准,但一旦进入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却很少成功。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成果仍不能满足生产和商品化的需要。而对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从而造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不够,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此外,缺乏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也是影响生物技术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之一。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公正的评估市场,企业与科研成果持有人因信息不对称而互不信任,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比如,有的企业认为与专家合作困难,专家有好成果不愿出让,想自己搞产业化,或成果报价太高;而科研成果持有人则认为,企业往往不守信,导致自己吃亏上当。
研究人员还发现,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也是中国生物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和重要制约因素。科研成果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程度的支持,而中国生物成果很难在不同阶段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在现行税收政策下,中国的生物企业不仅没有政策上的优惠,税赋反而高于传统产业。所有这些导致生物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需要延长至10年左右。
与之相反,作为一个受到鼓励的产业,发达国家对生物企业一般都会给予政策扶持,如加拿大魁北克省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制定了研究开发“零税收政策”;日本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公司向生物技术企业投资。
此外,现行管理体制造成有限资源被分散、分割,也已成为阻碍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原因。由于生物产业涵盖的领域较广,包括化学药、中医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及生物安全等,涉及的主管部门较多,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工商局等15个部门,形成多头管理的格局。这些部门相互之间缺乏高效协调和沟通,使得各部门只能从自己的管理职能出发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各部门因职能分割所制定的政策,平衡和统一协调的难度相当大,有时出现相互冲突、相互矛盾。这就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且使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被分散、分割,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5月中旬,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准备会。这次由若干部门领导、专家参加的准备会,讨论了领导小组职责、议事制度以及第一次会议议程,初步审议了《国家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纲要(2005~2020)》(讨论稿)、《生物安全法》(初稿)、《转基因植物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等。会议表明,国家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促进中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